行走的思政課“有知”又“有味”
——烏魯木齊市博物館2023暑期小小講解員培訓紀實
新疆網訊(全媒體記者王暢彤)用好紅色資源,賡續紅色血脈,開展紅色實踐育人是中小學校“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”的題中之義,也是暑期“紅色研學”的重要內容。
進入暑假以來,烏魯木齊市博物館(市革命歷史紀念地管理中心)充分發揮文博場館職能,持續開展“紅星閃閃亮,童心永向黨”品牌活動之“我是小小講解員”培訓活動,為行走的思政課增添了新的內容。
近日,首批7名小小講解員完成培訓,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“上崗”。 (全媒體記者王暢彤攝)
紅色場館成“課堂”
7月18日,在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,來自我市中小學的7名小小講解員已經“上崗”。由小小講解員承擔講解的思政課實踐模式,讓紅色革命紀念場館變成“課堂”,讓革命文物資料、城市發展成果變成一頁頁“課本”。
“我們現在看到的是‘軍旗緊握,紅心向黨’浮雕,背景選取天山山脈、星星峽、新兵營、兵種技術等創作元素,視點則是一位西路軍戰士右手緊握軍旗,左手攥住紅星八角帽貼在胸前,眼睛凝望遠方,目光中充滿著堅定與希望。”今年9歲的冶心菏來自市第41小學,自本月14日成為小小講解員以來,隔天就會按照排班表來到場館,佩戴小小講解員綬帶,向參觀者娓娓道來。
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后街37號。1962年公布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展廳內的《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基本陳列》展,講述著西路軍進新疆的歷史故事。
市第13小學學生馬知欣也是小小講解員之一,在展廳內她站得筆挺,為前來參觀的爺爺奶奶、叔叔阿姨、哥哥姐姐進行講解。小小講解員的參與尤其吸引同齡人的關注,更好地達到了“小手拉小手”的作用。
“我之前參觀過這里,當時就覺得講解員姐姐好厲害。今天我也成為一名小小講解員,為大家講述革命故事,有一種自豪感和神圣的感覺。”馬知欣說,10天的培訓內容包括講解演示、發音基礎訓練、形體指導及講解走位等。特別是展品的解讀,讓她對西路軍在新疆的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
“就在我所在的這個院子,培養了一批現代化軍事領導干部和軍事技術骨干,他們在抗日戰爭、解放戰爭、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,正是有了先輩們的英勇奉獻,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。”馬知欣說,她會牢記小小講解員的責任,讓更多小伙伴做好紅色基因的“傳承人”和革命英烈的守護者。
聽著孩子們的講解,前來參觀的69歲老人申坤華說:“過去的歷史要靠孩子們傳承,聽孩子們講述文物的故事我覺得很欣慰,看到孩子收獲著知識和自信,我覺得這樣的暑假活動很有意義。”
在孩子心中種下紅色種子
近日,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、毛澤民故居、烏魯木齊市博物館里的小小講解員們也將陸續“上崗”,成為文博場館講解力量的有機補充,也將各自收獲難忘的博物館體驗。
漫步于文博場館,課堂不再以傳統的講授為主,而是大家共同追尋歷史遺跡、探尋歷史脈絡,這個過程讓思政課堂活起來,讓少年兒童在真切感悟中體會理論和真理。
“作為講解員為大家講述,更需要深入了解展品,這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。”市第135中學學生張敏明今年14歲,已經上中學的她,對祖國的歷史有著強烈的自豪感。
市博物館內的《烏魯木齊歷史文化陳列展》中展出的金湯永固碑,是1988年出土于紅旗路中段的一件文物。方首額面深浮雕雙龍戲珠紋樣,龍爪下部豎行陰刻楷書“金湯永固”四字。
張敏明從器型紋飾到歷史背景再到時代價值,仔細研讀講解詞。張敏明說:“‘金湯永固’字樣的建筑構件在我國各地眾多古建筑中都有發現,通過市博物館的這件文物展品,讓我切實地感受到中華文化一脈相承,我們的家鄉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”
據了解,今年暑假,市博物館“小小講解員”活動有來自烏魯木齊市第1小學、第13小學、第41小學、第80小學、第112小學、第111中學、新疆教育學院實驗小學等中小學的六十余名中小學生參與,培訓結束后他們將“上崗”市博物館、八路軍駐新疆辦事處紀念館、毛澤民故居、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總支隊紀念館。
為了讓行走的思政課“有知”又“有味”,市博物館(市革命歷史紀念地管理中心)不斷結合歷年小小講解員培訓經驗,持續打造“紅星閃閃亮,童心永向黨”這一品牌活動,吸引更多少年兒童走進博物館、紀念館,重溫紅色革命歷史,緬懷革命先烈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“在文博場館里,我們把學生帶出‘小’課堂,走進‘大’課堂,用鮮活的文物展品,把道理講深、講透、講活。”市博物館(市革命歷史紀念地管理中心)業務部主任曹飛鳴說,愛國教育絕不能簡單地照本宣科,通過小小講解員形式,讓孩子們從以前的參觀者成為歷史故事的講解員,身體力行向參觀者講解革命歷史、革命故事,這一過程也是革命故事入腦入心的過程,讓孩子們真正成為紅色文化、革命精神的傳播者、實踐者,“小手拉小手”的形式,也吸引著更多同齡人了解所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和文化,培養孩子熱愛祖國和家鄉的情懷。